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
屈光参差性近视的临床调查分析
作者:任力濛  文章来源:河南省眼科研究所 郑州 450003  点击数1630  更新时间:2005/6/14 16:26:22  文章录入:aya610  责任编辑:毛进
目的:研究屈光参差性近视的临床特征,探讨其发生的机制。 方法:对51例两眼近视度相差超过-1.50Ds的屈光参差患者进行了验光、各屈光因子的生物学测量及眼底照相。将结果分为A组(近视度较高眼组)和B组(近视度较低眼组)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,并对两组眼底照片进行比较。 结果:A组眼的平均屈光度-6.56D,B组-1.63D,两组间角膜屈光度、前房深度、晶状体厚度无显著性差异。眼轴长度与屈光度出现显著性差异。A组眼底视盘发育状况与B组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发育不良及变异。 结论:眼底视盘发育不良与变异更容易造成近视发生发展,眼轴变长。
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